跳至正文

1.2亿中国老人:最孤独的年纪,失去听的能力

答非所问、微笑无言、误解误会等无效沟通充斥着听障老人的生活——不管对方问什么,自己第一反应就是“好好好”;接到子女的电话,每次都是自说自话,从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……

对于种种尴尬,许多老人和家人觉得很“正常”,他们习惯说:“年纪大了难免这样。”“平时说话大声点就好。”“老了听不清也好,心静。”

但热热闹闹几十年,面对没有选择的安静,真的没关系吗?

张日秀俨然成了家庭里的隐形人,每天都在无声地守着吵闹的电视。

她如今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视,尽管不知道在播什么。前些年做过白内障手术的眼睛看不见屏幕,电视声音放到最大,也要靠猜来理解电视内容。

张日秀的听力是一点一点丧失的。

她外出打工的儿子最先意识到,“前年回家正常说话就能听清,去年回去要大声一点,今年又要更大声。”

听力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。当它从某天起悄悄出走,人的尊严、活力、存在感、幸福感也会开始慢慢流失,孤独、焦虑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。

“生活里有太多需要顾及的事情,老人上了年纪,不只是听力在衰退。”张日秀儿子曾道出老人听障问题被忽视的背后逻辑,“耳背是个重要的问题,但似乎也可以不那么重要。”

有一堵无形的墙正将老人与这个世界隔开。相较腿脚不便、记忆力下降等常见问题,鲜少有人重视“耳朵”。哪怕稍有察觉,实际情况也远比许多人想象中严重得多。

据《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》等资料统计测算,我国目前约有1.2亿老年人正在逐渐失去听力。不少老人只是觉得有时听不清,家人认为说话声音大一点就可以,但其实此时听力已是中度损失水平,并在悄无声息地走向重度,最终——世界无声,相对无言。

被忽视的老年听障

答非所问、微笑无言、误解误会等无效沟通充斥着听障老人的生活——不管对方问什么,自己第一反应就是“好好好”;接到子女的电话,每次都是自说自话,从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……

对于种种尴尬,许多老人和家人觉得很“正常”,他们习惯说:“年纪大了难免这样。”“平时说话大声点就好。”“老了听不清也好,心静。”但热热闹闹几十年,面对没有选择的安静,习惯谈何容易。

因为声音的缺失,老人余永源的生活中充满“不确定”,近两三年尤为突出。他只能靠偶尔捕捉到的两三个词推测一段话,每次开摩托车经过路口都要慢下来环顾四周,常“吼”的一句话是——“要说大声点,不然我的耳朵听不到。”

余永源喜欢热闹,很喜欢串门,也会每天抽时间找朋友喝茶。“平时我们不怎么说话,”余永源朋友笑着说,“就算说话他也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的。”

从前,他们会聊天、下棋。但最近几年,两位老人只是“呆坐着”,寻求陪伴。

另一边,82岁老人谢纪炫稍显孤独,“之前有很多朋友‘一起玩儿’,现在听不清他们讲话,就不喜欢跟我玩儿了。”

对于多数听障老人而言,当耳朵从“听不太清”变成“听不见了”,生活只有外界的安静和自己的沉默,就像是一张褶皱的白纸突然被熨平,生活没有锋刃和硝烟,也丧失乐趣与希望。

在老年性耳聋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加剧过程中,如果语言沟通减少,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减弱,言语识别能力就会明显下降。作为沟通工具,听力和语言密切配合,才能保障老人的正常听力水平和语言使用能力。

不仅如此,更关键但同样鲜为人知的是,老年听障会带来更多其他负面影响,比如认知能力退化,甚至导致老人更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。只是知道的人,少之又少。

“以前,我自己也不知道,更别说村子里的老人了。”潘华雄是长益基金会驻广东韶关新龙村的社工,由于工作所需,他已接触老年听障相关知识有近一年时间。

▲潘华雄(左)教老人使用助听器
▲潘华雄(左)教老人使用助听器

曾经,他错误地认为听力只分“能听清”和“不能听清”两种情况,学习后发现,听障细分为轻度、中度、重度、极重度等,甚至能测出具体数值。他这才发现,原来可以通过及早干预,减缓老人听力衰退的步伐。

潘华雄曾接触两位有过耳朵发炎经历的老人,其中一位当时去了医院治疗,目前听力仍处于轻度损失的范围内;另一位则没有进行处理,听力下降的情况日渐加剧,发展成了听力重度损失。

作为社工,潘华雄向多位老人开展了听力测试、知识科普、助听器验配等工作。他成为了新龙村的“破壁者”,瞄准听障老人的心墙全力出击,希望更多人重视老年听障问题。

这样的努力,是一击即破,还是碰壁而止?广东韶关数位老人的经历显示,这样的尝试并不容易,不少人最终决定放弃。

“碰壁”的寻声路

六十多岁的周腰娣年轻时就出现了听障问题,也曾尝试过改变。

周腰娣女儿在网上买了一对助听器,兴高采烈地为母亲戴上——彼时大家还不清楚,优质助听器的佩戴都会有验配的环节。但原来,这对助听器更像是一对“喇叭”,仅起到扩大声音的作用,这几年下来耳朵听损愈发严重。

周腰娣并非个例。一位助听器验配师表示,许多老人首次尝试时,会倾向于使用价格较低的“声音放大器”,杂音重且不舒服。如果没有专业验配,“啸叫”将充斥着老人的耳朵。

许多人觉得助听器无用——杂音重、越戴越“聋”,其实说的并非助听器,而是“声音放大器”,前者被后者消耗了太多信任与耐心。“优质的助听器需要专业验配,老人如果长期佩戴专业助听器,也能够保护残余听力。”上述助听器验配师提到。

▲助听器验配师帮助老人调试设备
▲助听器验配师帮助老人调试设备

实际上,老人与科技之间的距离,比大众印象中的要远得多。别说区分“优劣”,有时甚至“开关”都会难倒他们。

这一年里,潘华雄多次带领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成员,上门为听障老人验配助听器。他时常发现,许多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操作,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教老人;而在老人的实际使用中,也时常出现一些“令人意外”的问题。曾有老人反映助听器声音太小,检查发现是对方没有开机。

潘华雄记得,新龙里的第一批助听器配赠,选中了老人陈日香。时隔半年有余,她依旧表示“不会用、不想试”——连开机都不懂。

在半年时间里,她戴过两次。都是在她要出门的时候,让孙女帮忙戴的,其余时间只是将其放在抽屉。

潘华雄介绍道,以往配赠的助听器,需要长按五秒开机,也不止一位老人反映不会用。近段时间,升级版设备开机改成了“短按一下”,并已替换给各位老人。本以为情况会因此改善,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,陈日香最近将助听器还回来了。

陈日香不想尝试了,她学不会,也不想麻烦别人教,特别是家人。对这位听力损失近十年的老人来说,“能听清”的世界早已没那么吸引人了,她没有勇气和欲望去重获“新声”。

大概十年前,陈日香的丈夫就发现,叫她时常没有反应。在无声世界里生活了近十年,家人只是觉得,她原本就“内向”,这些年愈发如此。每天起床后,她一个人喂鸡、种菜、做饭、清扫,习惯了被当成一个隔绝在“正常世界”之外的永远安静的人。

丈夫说,陈日香在没有外人的时候,脸上常常是没有笑容的。耳背以后,脾气也没有以前好了。有时候,丈夫和她说话时,不得不用很大的声音,她还是会生气,怨丈夫为什么吼自己。丈夫觉得她愈发暴躁,渐渐地,二人沟通越来越少。

而在陈日香的世界里,她觉得家人会因为她听不清而说一些不好的话。所以,听不到也没关系,这就不会听到不好的话,也不用担心吵架。这么多年,她早就“不需要声音”了。

陈日香对潘华雄说:“你们不用关心我了。”日复一日,陈日香继续一个人喂鸡、种菜、做饭、清扫,尽管她和丈夫、儿媳、孙子孙女一同生活。

十年,足够筑起一堵很厚很实的墙。事成定局,潘华雄也无法得知,如果配赠早个三五年,事情是否会不一样?

一起,让更多人听见天籁

种种迹象说明,听障老人的寻声路不易走通。

南京大学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《敢问天籁|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中提到,目前我国仅有5%-10%的中、重度听障老人使用助听器,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,这一数字已达30%;同时,我国人工耳蜗的植入率也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。

但如果不走,这条路可能会越来越堵。如今,不少人已在这条路上清扫路障,包括政府、企业、专业机构、公益组织等多方社会主体。

2019年开始,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听力筛查服务,开展老年听力障碍人群远程助听器验配项目,并已完成《老年人听觉康复》和《老年人听觉康复读本》,填补了我国老年性听力障碍康复教材及科普读物的空白。

▲挚听(腾讯天籁 inside)助听器
此外,腾讯等企业在技术、市场和资金上的公益投入也不在少数。2020年9月27日,国际聋人日,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、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、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联合中国聋人协会、设备厂商等共同发起“天籁行动”,面向听障领域开放腾讯会议背后的天籁音频AI技术,以寻求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重回数字世界。

2022年,在韶关民政部门的支持下,天籁行动的志愿者来到韶关,开展老人听力障碍预防、康复的知识科普、听力筛查等相关工作,前往张日秀、余永源、周腰娣等500位听障老人家中,为他们免费提供带有天籁AI技术加持的助听器设备。

也是从2022年4月开始,潘华雄的工作清单里不只是陪老人聊天、帮老人搞卫生,还协助“天籁行动”前中后期多个环节,成为项目的坚实后盾之一。如今,“天籁行动”已在韶关开展第二批助听器发放,潘华雄见证了越来越多老人因此获益,还意外地发现,他的邻居主动带自家的听障老人去验配了助听器。

“促进老年人听力康复事业”,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事情,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推动,并非一己之力可实现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个人所为微不足道。

不要忽视每一个普通人(非相关从业人员)的力量,尤其是作为亲人的力量。正如报告指出,我国老年人较看重家人的意见和支持,在确定听障以及得到帮助的每个点上都需要家人去“推一把”。

作为项目支持的一名社工,潘华雄已经离听障老人很近很近。每隔几天,他就会去老人家里拜访,老人有疑问也会及时找他。但他仍觉得,自己能做的始终很有限,“在真正的使用环节里,家庭的支持很重要,家人的态度、家人的鼓励、家人的陪伴等。如果没能跟上,很容易前功尽弃。”

今年2月中旬,刚刚过完年,“天籁行动”的志愿者就走进了广东韶关多位听障老人家中,为他们进行助听器验配。一位老人说,自己以后要经常戴,因为过年儿子回家看到后很支持,觉得这样的沟通很方便。

在戴上助听器之前,85岁的张日秀已在安静中生活了十几年。当她的世界变热闹了,她却突然“安静”了不少。“我妈之前说话就很大声,因为她听不见,也觉得别人听不见。现在戴上了(助听器),她说话的音量明显低了很多。”张日秀的儿子笑言。

笑着笑着,儿子陷入了反思,“以前只顾着我们说话大声点就好,好像没怎么考虑过,她的世界是怎么样的。长期听不见,会很孤独吗……”

玖拾-时事与资源: 1.2亿中国老人:最孤独的年纪,失去听的能力